“吃出来”的癌症!揭秘3个「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小心疾病找上门!

2024/09/26 admin 274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当患者因为进行性吞咽困难或转移性症状就诊时,多已属于中晚期。因此,食管癌的预防非常关键。


诱发食管癌的3个发病原因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食管癌是遗传和后天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几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1)热烫饮食

中国人有喜欢“趁热喝”“趁热吃”的习惯,殊不知食管癌会专门盯着喜欢“趁热”的人。消化道黏膜的温度大概在37℃左右,而食管黏膜能耐受的最高温度是50~60℃。

饮食过热会造成食管慢性灼伤,黏膜上皮细胞受到持续反复的刺激,容易发生异型增生等改变,而这正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65℃以上的热饮明确列入了致癌物行列。

(2)吸烟饮酒

吸烟和饮酒可导致多种癌症风险增加,其中也包括食管癌。

而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和酒精均可对食管黏膜上皮造成刺激,长此以往的反复刺激和损伤,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增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等。

(3)长期食用含致癌物质的食物

亚硝酸盐的体内代谢产物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腌制食品(如咸菜、咸鱼、腌肉、虾酱等)中亚硝酸盐含量比新鲜食材中更高。

食管癌的发生不是在一朝一夕,而是正常的食管上皮在致癌因子的长期刺激下逐步进展而来的。此外,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地域原因以及某些维生素的缺乏,也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食管癌筛查的高危人群



目前国外尚无指南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筛查目标人群进行界定。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 年版)推荐食管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判定标准为≥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1)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2)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3)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4)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5)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食管癌的临床诊断



病理学诊断(金标准)需要食管内镜下活检确诊。


存在内镜检查禁忌或者多次尝试活检均未能明确病理学诊断者可综合上消化道造影、(颈)胸(腹)部增强 CT、全身 PET/CT或 EUS或超声支气管镜(EBUS)引导下穿刺活检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疑转移性淋巴结或远隔脏器应根据医疗条件及操作风险因素经综合评估后,由主诊医师酌情选择合理的活检方式。


临床分期诊断应包括(颈)胸/腹(盆)部增强 CT,依据医疗条件可选择超声、EUS、PET/CT及MRI 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方法。


新辅助治疗后再分期诊断仍以治疗前初始临床分期方法为基础,综合医疗条件及操作风险,针对可疑转移性区域淋巴结或远隔脏器可进行有创性活检病理学再确认。


食管癌的筛查频率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


(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1~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内镜下高危因素或病变长径>1cm者每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持续5年。


(3)Barrett食管患者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6~12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患者无异型增生,每3~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食管癌的预防



(1)为了预防食管癌疾病发生,患者需要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真正做到戒烟、限酒,少摄入刺激性较强、辛辣的食物。在进食的时候,避免吃过热食物,放慢进食速度,避免吃腌制类的食物。


(2)有食管癌家族史的患者要定期体检,尽早发现与治疗。因此有食管癌家族史人群,在妊娠前应做好食管癌筛查。


(3)患者应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在完善人体免疫系统的同时提升患者的免疫力,避免食管癌疾病发生。


(4)及时对食管炎、食管息肉、食管憩室进行治疗,对食管癌前期病变情况进行控制。高发区的人群也需要定期进行食管癌筛查。


(5)避免吃发霉的食物,少吃酸菜。因为发霉的粮食可能存在毒素。应当改变食用酸菜的习惯,因为酸菜含有大量的亚硝胺,具有较强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