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白带增多、私处异味,很可能是这4个疾病的“信号”......需引起重视!
阴道炎,是由于阴道微生物群改变(阴道微生态失衡)及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在各年龄组的女性均可发病。
图源:摄图网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阴道炎类型主要有细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 萎缩性阴道炎。
(1)细菌性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itis,BV)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以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感染,其发病可能与频繁性交、反复阴道灌洗等因素有关。
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是其临床特点,阴道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常粘附于阴道壁,但容易从阴道壁拭去。
此外,还会伴有轻度的外阴瘙痒或烧灼感,性交后症状加重。
阴道黏膜检查无明显充血等炎症发现。研究发现,约10%~40%患者无临床表现。
(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又称霉菌性阴道炎或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研究数据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VVC,45%妇女经历过2次及以上的发病。
VVC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持续时间久,严重者坐立不安,夜晚症状会加重;部分患者有外阴灼热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
阴道分泌物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3)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主要通过性传播。
TV的潜伏期为4~28日,25%~50%患者感染初期无症状。
外阴及阴道口瘙痒,间或出现灼热痛、性交痛。
阴道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
(4)萎缩性阴道炎
萎缩性阴道炎(atrophic vaginitis,AV)是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的、以需氧菌感染为主的阴道炎症。常见于自然绝经或人工绝经后的妇女,也可见于产后闭经、接受药物假绝经治疗者。
主要症状为外阴灼热不适、瘙痒,伴有性交痛。
阴道分泌物稀薄,呈淡黄色,感染严重者分泌物呈脓血性。
图源:医会宝编辑部
(1)细菌性阴道炎
针对厌氧菌进行治疗,选用抗厌氧菌药物,首选甲硝唑。
甲硝唑具有较好的抗滴虫、抗阿米巴原作用及抗厌氧菌强大的抗菌活性,且不会影响乳酸杆菌的生长。目前临床上甲硝唑治疗阴道炎主要有两种用药方式,即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
全身用药首选400mg甲硝唑口服,局部用药则使用200mg甲硝唑制剂,哺乳期妇女以选择局部用药为宜。
近年来研究发现,甲硝唑联合克林霉素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且能够有效弥补单一用药治疗的不足,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在安全性方面,联合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及复发率低等优点[2-3]。
(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以局部阴道用药为主。《欧洲国际性病控制联盟/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阴道分泌物(阴道炎症)管理指南(2018版)》推荐局部用药可选用克霉唑阴道片,口服用药可应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4-5]。
① 单纯性VVC:常应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首选局部用药,其次是口服用药,用药均为单疗程;对未婚妇女及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建议选择口服药物。
② 重度VVC:首选口服用药,其次是局部用药,症状严重者局部可以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唑类霜剂。
③ 复发性VVC:治疗原则包括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在强化治疗达到真菌学治愈后,给予巩固治疗半年。建议患者治疗前做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了解其致病原的特殊性,采取针对性治疗。
④ 妊娠期VVC:可以选择对胎儿无害的唑类药物(如克霉唑栓),以局部用药为主,禁用口服唑类抗真菌药物;且以小剂量长疗程为佳。
(3)滴虫性阴道炎
硝基咪唑类药是美国FDA 批准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的唯一药物种类。《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阴道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建议,初始治疗使用2g甲硝唑或替硝唑,单次口服[6]。
由于滴虫性阴道炎以性传播为主,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且治疗期间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4)萎缩性阴道炎
治疗原则为补充雌激素,增加阴道抵抗力,抑制细菌生长。
由于萎缩性阴道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源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甚至消失。因此,规范合理的补充雌激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推荐局部涂抹雌三醇软膏或口服2.5mg替勃龙。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不明原因的阴道不规则出血、血栓性静脉炎或既往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史者,以及已知或怀疑患有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子宫内膜癌、乳腺癌之类的患者不宜盲目选用雌激素治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