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腹痛」需考虑哪些因素?提醒:注意排查这6种疾病!
腹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在临床上广泛存在,并且通常与个体的饮食习惯紧密相关。它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空腹痛、进食时疼痛或餐后痛等。
简要病史 42岁男性患者,反复发作性上腹隐痛1年,加重1月余。患者于1年前出现反酸、嗳气,进食酸甜食物后尤甚,常于餐后半小时开始出现中上腹隐痛,灼烧样,持续2~3小时后逐渐缓解,曾按“胃炎”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1月前症状加重,食欲缺乏,体重减轻4kg。患者否认夜间痛及饥饿痛。大小便正常。吸烟史10余年,每日20支。 内镜:胃窦小弯侧1.5cm×2cm溃疡,边缘规则,充血水肿明显,中央凹陷,覆白苔。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无异常。活检病理符合慢性溃疡改变,未见肿瘤细胞。
而胃肠钡餐及内镜证实胃小弯有溃疡,故可确诊为胃溃疡。由于症状明显,病灶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可诊断为胃小弯溃疡活动期。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的溃疡,临床常见的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但二者略有区别:
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两餐或餐前发生,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可缓解;疼痛也可在夜间发生。因此常被称为“空腹痛”、“夜间痛”。
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FD则是指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的消化不良。
FD患者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相似,但这类患者胃肠钡餐或内镜检查无溃疡表现,主要原因为胃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异常。该例患者行内镜及胃肠钡餐已发现溃疡,故不考虑此病。
3. 胆囊炎、胆囊结石
多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痛症状。
饱餐、进食油腻食物通常为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开始仅有右腹胀痛,可逐渐发展至阵发性绞痛,常在夜间发作。
疼痛可放射至右侧肩部、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如病情发展,疼痛可为持续性、阵发加剧。该例患者胆囊B超显示无异常,故不考虑此病。
4. 肠易激综合征(IBS)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 IBS症状。有研究显示,84%的 IBS患者症状的发生与饮食有关,如摄入不能被完全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类似物、富含生物胺的食物、刺激组胺释放的食物、油炸类和高脂肪食物。
5.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有剑突下灼烧样痛、反酸、嗳气,但缺乏节律性,且常伴有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灼烧样疼痛,内镜检查和(或)24小时pH监测及食管测压有助于明确诊断。
本例患者表现为节律性中上腹疼痛,不伴胸骨后疼痛,且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改变,可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