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十六届中日ESD论坛隆重开幕!与寰宇共振,凝智绘远,同心筑梦向未来!
千川汇海阔,众岭入云端。4月13日上午8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上海市消化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内镜微创协同创新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NOTES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上海万怡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主办的2024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十六届中日ESD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幕!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主持。
樊嘉院士代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所有出席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37年来,中山医院一直致力于创新发展。2022年,中山医院获批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中山医院也一直在国家、上海市各级政府和兄弟医院的帮助下持续探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机制、功能、发展、提升,从而更好的回馈社会。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在秦新裕教授、姚礼庆教授、周平红教授的带领下,发展成长,不断涌现新成果、新技术,有些被纳入消化内镜领域国际指南,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在此,也感谢大家对周平红教授的大力支持。
宁光院士提出,70年前,我们无法想象现在的内镜会发展成什么样?如今内镜已经逐渐取代开腹,那未来内镜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这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思考内镜的未来又会是什么,中国的医学才能迎来属于我们的技术,我们的创新。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在周平红教授的带领下,共促上海内镜的发展,也希望在各位领导的支持下,可以超越内镜学科,促进上海市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邬惊雷会长代表上海市医学会祝贺大会召开。内窥镜的诊断治疗演变也代表了这几十年医学发展过程,内科的外科化,外科的微创化,让医学界对未来医学革命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多遐想。中山内镜中心在秦新裕教授、姚礼庆教授、周平红教授的带领下,成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范本,也成为中外消化界在医学交流中一张非常响亮的名片。相信本次大会的召开,不仅对消化学科,消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会成为未来不同领域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契机。
赵丹丹书记代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近几年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绩,中日ESD论坛更是将早期消化道肿瘤理念推向全国,让更多医生认识这项技术。目前内镜发展充满活力,方向呈现向智能化、微创化、个性化、精准化,普及性应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将不断推动市级医院的学科发展,推动临床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推动市级医院聚焦疑难重症诊治,提升患者就诊体验。
闻大翔书记代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感谢各级领导专家对上海卫生健康事业和消化内镜学科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当前我国结直肠癌、胃癌、食道癌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因而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当前消化内镜学科技术发展已经历四个阶段的迭代,正步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拓展结合海量数据和深度学习,相信会在疾病诊治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学科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我国内镜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势头迅猛,当前已涌现不少民族本地企业品牌,未来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仍任重道远。除此以外,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也同样重要,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目前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医院还将启用新的消化内镜室,相信会有更大提升。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发表了线上致辞,本届大会学术内容丰富,邀请的专家拥有丰富的一线经验。相信与会者定会有所收益,从而进一步提高ESD整体水平,让更多群众受益。
令狐恩强主委在致辞中提到,中华医学会最早在国内组织内镜的检查与治疗,当时由内科、外科及医技类型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参与其中,形成了交叉兼容的学科特点,帮助建立了早期对疾病的多角度立体认识,为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内镜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基本要素,自60年代开始内镜治疗,到现在微创概念的普及,再到微创、超级微创、保全器官等理念的提出,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如初。相信未来消化内镜必将在更大范围内降低消化道癌的发病和死亡率。因而令狐恩强主委提出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能规范操作、传播知识,呼吁同仁共同振兴消化内镜。
小野裕之教授表示很荣幸受邀出席会议,大会举办至今已至第十六届,遥想2007年首届大会还在中山医院院内举行,当时只有几百名专家参会,而到今年,已有超3000位专家齐聚上海共同交流学习。当前,中日两国在学科发展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相信未来通过两国专家的继续互相学习、保持友谊,实现共同进步。
致辞结束,进入备受期待的学术环节——院士讲坛。院士讲坛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姚礼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夏玉亭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白文元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许国强教授主持。三位杰出院士与一位著名的日本专家分别进行演讲,为我们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学术见解。
中国指南的世界之路:CACA与NCCN
樊代明院士以术和道的观点进行阐述,术是前进的力量,而道则是前进的方向。消化内镜技术在周平红教授的带领下做到了术的进步,而指南则是规范了治疗的道。CACA聚焦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原创研究成果等本土特色,创造了一条更适合中国人群的肿瘤治疗规范之道。在世界各地的巡讲过程中,CACA指南受到高度认可,已与美国的NCCN、欧洲的ESMO成为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精准肿瘤学新实践
于金明院士介绍了中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的前十位病种以及高负担、低疗效的严峻现状;载入史册的肿瘤治疗大事件和医学革命与挑战;治疗策略应该是发展联合的,疗效评价也应该从生存时间、局部控制和生活质量3方面进行考量;肿瘤诊疗的愿景是规范、同质、精准、创新。
科技创新的人文、思想和艺术
樊嘉院士提出“创新因时代而生,时代因创新而强”的观点;并从古代科技的辉煌衰落到现代科技的崛起发展阐述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当下的关键和不足;最后从目标定位及贡献、人文思想和意识、完整体系及机制、模式及推进方式、文化内涵、人才结构等方面介绍了中山医院的科创谋篇布局。
Mid-term and long-term result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小野裕之教授分享了日本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J-WEB/EGC研究,该研究纳入了41家参与机构中所有连续接受ER检查的EGC或疑似EGC的患者,利用网络登记系统开展,根据绝对适应症和扩大适应症确定短期和长期疗效。该研究结果显示,五年存活率为88.3%,早期胃癌手术切除病例的5年生存率阈值为81.7%,老年女性Ⅰ期胃癌手术患者一年内死亡率比男性更低。
开幕首日,共有35位国内外操作专家就染色、PCLE、EUS、NBI、BLI、EMR、ESD、ESE、EFTR、POEM、POP、STER、STESD等内镜诊断和诊疗领域的一系列新技术进行了手术演示,展示了消化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突破。超20位国内外医学教授进行了主题演讲,涵盖超声内镜和ERCP技术创新、NEMJ论文、胰胆管合流异常、结直肠肿瘤早期诊断、内镜下缝合、结直肠ESD、肠微生态与大肠癌、消化医工结合、闭合技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早诊早治、EUS质控、贲门失弛缓治疗等多项话题,新颖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指引了消化内镜学术的发展方向。相信本次盛会必将推动消化科研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促进医学的发展与合作。
期待明日的大会中,与会者们继续探讨消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为推动学科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扫码进入大会微站 了解更多会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