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切除后又「复发」,这些因素考虑到了吗?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研究指出多达 95%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结肠镜检查中对息肉的切除可以减少结直肠癌(CRC)总病死率。
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一项随访五年的研究发现,腺瘤数目>3个、直径≥1.0cm及绒毛状或绒毛管状腺瘤的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数目≤2个、直径<1.0cm及管状腺瘤的患者;而且腺瘤直径越大、数目越多恶变率也越高。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线结肠镜检查时息肉≥10 mm是结肠镜检查后腺瘤性息肉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关研究发现,大肠息肉数量是内镜术后息肉复发的有效预测因素。每增加一个息肉,复发的风险提高1.19倍;每增加一个腺瘤,复发的风险提高1.17倍。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的常用技术如下:
在比较治疗 4~6 mm的息肉切除后复发事件的研究中,与 CFP相比,HSP可能有较低复发的风险。
3. 组织病理学阳性边缘
4. 息肉位置
有研究者在晚期右半结肠癌中观察到更具侵略性的生物学行为,在息肉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并且这个位置与较低的总生存率相关。
相关研究发现,对于所有结肠节段,在监测结肠镜检查时同一位置有显著复发风险,这种风险在远端结肠中约高出 4倍,其次是近端结肠。其他研究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右侧结肠息肉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5. 病理类型
晚期腺瘤性息肉,通常定义为大小≥10 mm,伴有高级别异型增生(HGD)和/或有绒毛成分。
研究表明病理类型为 HGD被确定为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基线结肠镜检查期间为 HGD的患者中,随访结肠镜检查时的复发是常见的。
6. 肠道菌群改变
研究发现,正常人的肠道菌群结构与肠腺瘤患者差异显著,肠道菌群失调可促进肠腺瘤的发生及复发。
其机制可能为菌群结构失调增加了肠黏膜的炎性反应,及部分肠内细菌的代谢产物对肠黏膜有毒性作用,引起肠黏膜上皮受损,致其瘤变。
7. 其他
相关研究发现,年龄、吸烟、代谢因素、内脏肥胖等相关因素,也可增加风险。
总结: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影响因素众多,息肉大小、直径、位置、病理类型,以及其他因素均可增加风险。临床实践中应积极采取预防策略,降低胃肠道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