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8种不舒服时,根源很可能在心脏……冬天非常多见!

2024/01/10 945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进入冬天后,温度越来越低,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在前面几期的推文中,小编已经分享了心肌梗死、冠心病、脑梗死等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心房颤动这一疾病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大家能够尽早识别、尽早处理。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主要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属于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而所谓的心房无序颤动,即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导致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上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对于房颤的分类,相对比较复杂,根据发作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 阵发性房颤:在发病7d内自动终止或干预终止的房颤;

  •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d的房颤,包括>7d后通过复律(药物或电复律)终止发作;

  • 长程持续性房颤:当决定采用节律控制策略时,房颤持续已超过12个月;

  • 永久性房颤: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类型。


在第九版内科学中,将房颤分为了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其中首诊房颤即首次确诊(首次发作或首次发现)。


(二)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实际上,可导致房颤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一些不可更改的危险因素:


(1)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甲状腺疾病和饮酒等,控制这些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应当予以重视。


(2)不可更改的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种族、身材高大以及其他心脏和瓣膜疾病等。


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年龄可能是最相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患病率显著增加,≥35岁人群的患病率是总体患病率的2倍以上。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一项系统评价[4]显示,50岁之前很少发生房颤,而到80岁时,约10%被诊断出房颤。


此外,房颤的发生率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或家族倾向,考虑到已确立的临床房颤危险因素,一级亲属中有房颤患者的个体,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约40%。


(三)房颤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发生房颤时,患者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能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以没有症状。

房颤患者出现症状的原因,主要与心室率过快、心律不整齐、心功能(舒张功能和/或收缩功能)下降、房颤合并其他疾病等有关,而是否合并器质性病变是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

综合来看,房颤发生时,患者比较常出现的症状包括以下5种,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心室率过快或心功能下降:

①心悸:最常见的症状,也可以称为心慌,感觉心跳很快或者乱跳;

②乏力:部分患者可感觉无力、疲乏,与心脏泵血功能异常有关;

③胸闷:也是常见症状,严重的还可感觉到胸痛;

④运动耐量下降;

⑤活动后气促。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⑥如果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房颤,则症状往往较重,当心室率>150次/min时还可诱发心绞痛、二尖瓣狭窄者急性肺水肿、原有心功能障碍者急性心衰。 


⑦房颤引起心室停搏时,可致脑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黑矇、晕厥的症状。


⑧房颤并发左心房附壁血栓时,可引起动脉栓塞,其中脑栓塞最为常见,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 如出头晕、头痛、语言及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时要高度怀疑脑栓塞;

  • 突发腹痛要排除肠系膜动脉栓塞的可能;

  • 出现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则要考虑下肢动脉栓塞。


此外,还有证据显示,房颤会导致痴呆,使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房颤可致患者入睡困难和心理困扰也需足够重视。


(四)房颤发生时心电图的变化是怎样的?


对于出现上述症状,怀疑房颤发生时,可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发生房颤时,比较常见的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f波(房颤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 


f波的大小与房颤类型、持续时间、病因、左心房大小等有关。 左心房扩大不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瓣膜性房颤f波较为粗大,房颤持续时间较长、左心房明显扩大的持续性房颤 f 波较为细小。 


房颤发作时QRS波宽大畸形,提示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旁路前传(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部分房颤可与房扑相互转换,称为不纯性房颤。


(五)如何管理房颤患者?


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不仅会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而且房颤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非常重,房颤导致的全因死亡率男性增加1.5倍、女性增加2倍

据报道,房颤患者每年住院率是年龄和性别匹配的非房颤患者的2倍,约30%房颤患者每年至少住院1次。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来源:摄图网


房颤的发生还会增加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心衰、心肌梗死、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肾功能损害等问题的发生风险。所以说,对于房颤一定要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


一旦确诊,则应当启动全面、细致的临床评估,为患者制订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房颤患者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如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心室率控制、节律控制等,同时也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房颤也是妊娠期,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和高龄孕妇比较常见的疾病。对于这一特殊人群的治疗,节律控制是首选策略,心脏复律通常应在抗凝后进行。


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胎儿风险高,建议电复律,复律后应常规监测胎心。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或氟卡尼终止房颤,但经验有限。


妊娠期药物治疗应注意潜在的胎儿不良反应,在开始治疗前应仔细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使用最低有效剂量。


导管消融以及其他介入治疗也是常用的治疗方式,采用相应方案时应综合评估导管消融或其介入治疗的可行功率潜在的并发症等。


外科治疗也是可选择的方案之一,但房颤的外科治疗要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从多方面减少手术创伤。


此外,积极的控制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高血压管理、心力衰竭管理、糖尿病管理、瓣膜心脏病管理、肥胖者减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管理、高脂血症管理、甲状腺疾病管理、吸烟者戒烟、饮酒者戒酒、缺乏运动者进行轻中等强度的运动等。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END

参考来源:

[1]第九版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2,26(01):15-88. DOI:10.3760/cma.j.cn113859-20211224-00264

[3]胡大一. 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2021,60(02):106-116.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00312-00232

[4]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房颤专家委员会. 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21,37(03):129-144. DOI:10.3760/cma.j.cn112434-20201129-00520

[5]孙艺红, 刘念, 薛玉梅, 等.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药物规范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62(4): 343-355.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20402-00241.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