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三酯高了,多半跟这5大原因有关!超过这个范围一定要注意……
甘油三酯(TG)是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之一,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是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有效、长期的HTG管理可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且有助于预防急性胰腺炎、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多种代谢性疾病。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TG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有关。
TG水平个体内与个体间变异大,同一个体的TG水平受饮食和不同采血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间的TG值可能有较大差异。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血清TG升高多见于肥胖、代谢综合征、酗酒。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当TG重度升高时,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血清TG降低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先天性α或β脂蛋白血症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HTG患者,应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避免不健康饮食、大量饮酒等,并改善血糖管理,提倡规律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睡眠。
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以降低TG为主的调脂药物有贝特类药物、处方级ω-3脂肪酸和烟酸类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HTG相关胰腺炎。
1.贝特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α(PPARα)激动剂,能显著增加LPL 活性,同时减少ApoC Ⅲ的合成,促进TG脂解及VLDL清除,贝特类药物可将TG降低 25%~50%。
服用贝特类药物4~8周后,需检测肝功能、肌酸激酶,不建议CKD 3b~5 期或透析患者使用贝特类药物。有胆囊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贝特类药物。肾移植患者需警惕贝特类药物和抗排异药物的相互作用。
2.高纯度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通过减少TG合成与分泌及TG掺入VLDL、和增强TG从VLDL颗粒中清除来降低血清TG浓度。ω-3脂肪酸主要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和 α- 亚麻酸。
处方级ω-3 脂肪酸可显著降低CKD患者(包括透析及肾移植患者 )的 TG 水平,同时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降低尿蛋白。
处方级ω-3 脂肪酸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偶有便秘。但研究也发现,处方级ω-3脂肪酸可使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发生风险增加。
图片来源:摄图网
3.烟酸类药物
烟酸类药物大剂量时具有降低TC、LDL-C和TG以及升高HDL-C的作用。降脂作用与抑制脂肪组织中激素敏感酶活性、减少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和降低VLDL分泌有关。
烟酸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潮红。另外,烟酸类药物因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会增加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4.有降TG作用的其他降脂药物
①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LDL-C的同时可降低TG,对TG的降低幅度约为15%~20%。在TG正常和HTG两种不同情况下,他汀类药物对TG的降低幅度有所不同。
TG正常时,他汀类药物对TG的降低作用不明显;但若存在HTG (TG≥2.3mmol/L),他汀类药物对TG的降低幅度增加。
②新型降脂药
在TG脂解过程中,LPL起关键作用。ApoC II、ApoA V是促进LPL活性的因子,而 ApoC III、ANGPTL3 是抑制因子。
目前正在研发发的多种ANGPTL3靶向治疗策略,包括 ANGPTL3单克隆抗体和ANGPTL3反义寡核苷酸。
5.有降TG作用的非降脂药物
肝素能促进LPL释放,促进TG水解,从而降低TG水平。胰岛素也能增加 LPL表达,加速CM和TG降解,可同时降低血糖和TG。
因此,在特殊疾病状态下的极重度HTG(如妊娠、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肝素和静脉胰岛素可与降脂药物联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
1.急性胰腺炎
HTG相关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尽早加用贝特类药物和(或)处方级ω-3脂肪酸;其次,也可考虑肝素及胰岛素。
2.妊娠
妊娠期营养摄入增加以及雌激素可促进肝脏TG合成,从而导致TG异常升高。妊娠前应充分筛查和评估危险因素,做好预防。
妊娠期可选用的降TG药物有限,在充分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处方级ω-3脂肪酸能有效并相对安全地降低TG;其次,可考虑应用静脉胰岛素和肝素,必要时考虑进行血浆分离治疗。
贝特类药物需权衡利弊后在妊娠中晚期谨慎使用。妊娠期因有致畸性而禁忌使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和烟酸类药物等。
3.青少年
对于青少年HTG,首先应查找和纠正继发性因素,以生活方式治疗为基础。在重度和极重度HTG患者中,贝特类药物最常用,其次是他汀类药物和处方级ω-3脂肪酸。
参考文献:
[1]谢坤,李勇. 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 2023,38(06):621-633.
[2]王增武,刘静,李建军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 2023,38(03):237-271.
[3]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 等 . 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2, 45(10): 1017-1033. DOI:10.3760/cma.j.cn114452-20220829-0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