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长了息肉,身体会发出3个求救信号!别等到肠癌才后悔
大肠息肉是指突出于大肠内壁的隆起病变,虽然大多数息肉不会转化为癌症,但有些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确实可能发展为大肠癌。
因此,了解大肠息肉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对于早期筛查和预防大肠癌至关重要。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类息肉,其发生通常源于大肠腺体细胞的异常增生。
该类型息肉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不同大小的腺瘤性息肉其恶变风险也不同。较大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形态不规则或表面不平整的,具有更高的癌变可能性。
腺瘤性息肉的恶性转化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数年甚至十年的时间。这种息肉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切除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因此定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2)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大肠内较常见的息肉类型,通常由正常大肠细胞的增殖异常引起。
虽然这种类型的息肉较为常见,但其恶变为癌症的风险非常低,因此被认为是良性的。
然而,定期检查仍然重要,因为一些增生性息肉如果发生异常增生,也可能存在转化为癌症的潜在风险。
(3)炎症性息肉与家族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常见于长期慢性肠炎患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它们通常由持续的肠道炎症引起,与炎症性肠病密切相关。
炎症性息肉的癌变风险相对较低,但在长期炎症的背景下,患癌的风险仍然较高。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年轻时即出现大量息肉,这些息肉的恶变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因此,对于有家族性结肠癌史的人群,需要进行更频繁的筛查和早期干预。
结直肠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2)便血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是便血,当息肉癌变并侵蚀周围组织时,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和出血。
如果粪便中出现鲜红色,通常来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出血引起的,而暗红色血则可能来源于结肠的更高位置。
粪便呈黑色,则可能是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所导致。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上海方案(2023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4,34(01):13-66.DOI:10.19401/j.cnki.1007-3639.2024.01.002.
[2]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4,22(10):868-869.DOI:10.13558/j.cnki.issn1672-3686.2024.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