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类癌因子 - 研究发现:EB病毒或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EB病毒是很常见的一种病毒,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认为它只跟“亲吻病”有关。其实并不是的,近些年,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EB病毒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有学者在文献中指出,鼻咽癌的发生与EBV潜伏感染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
①EBV基因组在所有癌组织中存在和表达;
②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HCV和EA)的IgG和IgA;
③每个病例中只能检测出一种病毒株,提示病毒在肿瘤起始阶段已进入癌细胞。
来源:摄图网
在鼻咽癌临床分期的研究中发现:LM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随着肿瘤TNM分期和临床分期和预后有关,临床分期越高,LMP1的阳性表达率越高[6]。
而EBV编码的miRNAs参与调控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其转录子mRNAs和蛋白质序列在肿瘤标本、血清和唾液中异常表达,可以考虑作为鼻咽癌的特异性生物分子标志物[6]。
此外,有研究显示,血浆EBV DNA可以反映体内肿瘤负荷水平,用于筛查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患者、评估治疗反应、监测复发转移等[7]。
根据组织学特点,EBVaGC被分为淋巴上皮瘤样癌、普通型腺癌和克罗恩样淋巴细胞反应癌,近80%的淋巴上皮瘤样癌与EB病毒有关[11]。
但由于EBVaGC早期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花瓣样”结构,伴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常掩盖肿瘤细胞的存在,可通过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技术(EBER-ISH)进一步确认,为临床EBVaGC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病理学依据[11]。
EBV在所有重要的淋巴瘤中均有存在,如Burkitt淋巴瘤(BL)、霍奇金淋巴瘤(H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等。
(1)EBV与Burkitt淋巴瘤
Burkitt's淋巴瘤是发生在儿童的常见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最早被证实与EBV感染相关的淋巴瘤,分为地方性、散发性和免疫缺陷相关性三个亚型。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有关[3,12,13]。
来源:摄图网
近年的研究指出,无论地理起源如何,根据EBV的不同感染状态,BL都具有特定的分子特性和不同的致病机制。大多数EBV阳性BL属于Ⅰ型潜伏感染,肿瘤细胞主要表达EBV潜伏核抗原EBNA1[12]。
(2)EBV与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2003年Oyama等首次报道DLBCL中检测到EBER,提示患者存在EBV感染。WHO制定的DLBCL分类标准中EBV阳性的DLBCL大约占10%,患者多为老年人,与EBV阴性的DLBCL患者相比预后更差[12,13,14,15]。
研究发现,EBV阳性的DLBCL与NF-vd3、JAK/STAT、NOD样受体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EBV通过分别编码LMP2A和LMPl,模拟B细胞受体等信号级联,进一步引发信号通路的反应,加速细胞发生癌变[14]。
(4)EBV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致病因素较多,是与EBV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的淋巴瘤,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12,14]。
EBV可分别通过编码的蛋白LMP2A和LMPl模拟BCR和CD40信号级联而引发NF-KB反应,促进细胞癌变。也有文献指出,EBV可诱导ENKTL细胞分泌IL-9,进而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13,15]。
Suzuki等研究发现,ENKTL患者EBV检出阳性率高达90%,且拷贝数越高预后越差。因此,检测血清EBV-DNA拷贝数是判断该病预后非常重要的指标,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4]。
自从1995年最先报道了EBV与乳腺癌的相关性之后,近年来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关于EBV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报道,有不少研究结果支持两者相关性[16]。
Mazouni等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法国乳腺癌病例EBV DNA阳性率为33.2%;Glenn等采用PCR方法检测澳大利亚浸润性乳腺癌的EBV序列阳性率为68%;Zekri等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PCR等方法检测埃及和伊拉克女性乳腺癌组织的EBV阳性率分别为45%和28%,而正常乳腺组织未检出EBV[16]。
2016年7月发表于国际杂志《EBio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感染EB病毒或可增加某些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17]。
参考文献:
[1]麻婷婷,许四宏,周海卫.EB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11):1587-1590.DOI:10.3969/j.issn.1674-6929.2020.11.038.
[2]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编辑委员会.EB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32(1):2-8.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8.01.001.
[3]贾会敏,边友锋,常琳琳.EB病毒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临床检测相关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9,30(10):35-40.DOI:10.3969/j.issn.1673-5013.2019.10.011.
[4]王雪萌,童梅,徐晨,高向东,刘金毅.EB病毒感染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6,7(3):98-101.DOI:10.3760/cma.j.issn.1673-8799.2016.03.039.
[5]许风霞.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在诊断鼻咽癌方面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3,38(2):49-52.DOI:10.19617/j.issn1001-1307.2023.02.49.
[6]李霞,陈晓平,张玉,鲁丹.鼻咽癌与EB病毒相关性研究[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42(1):12-15.DOI:10.3760/cma.j.issn.1673-4106.2018.01.004.
[7]丁乃昕,张楠,黄生富,何侠,陈震章.血浆EB病毒DNA与鼻咽癌预后关系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10):885-890.DOI:10.3969/j.issn.1009-0460.2021.10.004.
[8]张征(综述),刘德良(审校).EB 病毒相关胃癌的研究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15,(5):986-989.DOI:10.3969/j.issn.1671-7171.2015.05.054.
[9]张哲铭,孔帅,贾祥浩,高鑫鑫,郑春宁.EB病毒相关胃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3,63(1):97-101.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01.024.
[10]吴景,李晓洁,何杰.EB病毒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14(6):933-935,940.DOI:10.3969/j.issn.1674-6929.2022.06.009.
[11]朱蓓蓓,陈友鹏,张常华.EB病毒相关性胃癌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39(6):380-384.DOI:10.3760/cma.j.cn311365-20200409-00489.
[12]温彩娟,师永红.EB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1,37(12):1472-1475.DOI:10.13315/j.cnki.cjcep.2021.12.015.
[13]刘芳,宋善俊.EB病毒感染与淋巴瘤[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6):368-370.DOI:10.3969/j.issn.1001-9057.2019.06.003.
[14]冯静,王三斌,刘林,罗乐,袁忠涛,李玉,黎诗琦,李小平,黄小丽,白浩成.EB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22,35(2):172-175,190.DOI:10.3969/j.issn.1007-8134.2022.02.014.
[15]周小楠.EB病毒及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2,49(6):309-313.DOI: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435.
[16]张莹,任占平.病毒感染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5):46-49,62.
[17]HuH, Luo ML, Desmedt C, et al.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of Mammary EpithelialCells Promotes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J]. EBioMedicine. 2016 Jul;9:1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