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确诊10例 - 普通民众如何应对猴痘?国内首部公众防护指南请查收→

2023/07/13 692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近两月以来,我国多地相继发现多起猴痘确诊病例,据各地疾控中心官网报道:
  • 北京2例:6月,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
  • 广州2例:6月10日,广州市监测发现2例猴痘病例。病例分别为43岁男性和29岁男性。经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阳性,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
  • 沈阳1例:6月29日,沈阳市报告1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经复核,7月3日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
  • 长沙3例:7月5日,长沙市监测发现3例猴痘确诊病例。病例分别为24岁男性、28岁男性和38岁男性。
  • 天津1例:7月6日,天津市报告1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经复核,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月7日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
  • 西安1例:7月4日,西安市报告1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经复核,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月8日经临床专家组会诊,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什么是猴痘?得了猴痘怎么办?普通民众如何预防?一起了解猴痘的相关知识,才能采取正确措施以科学应对!

猴痘的相关知识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 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 3 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01


猴痘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1. 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者食用了未充分煮熟的感染动物。

2. 人和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由于通过接触猴痘患者的皮肤或黏膜损伤处、口腔分泌物、呼吸道飞沫、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床上用品)等,也可能通过性接触。此外,也存在母婴传播和院内传播的可能性。

02


感染后间隔多久会出现症状?

感染猴痘病毒后通常在 5~21天内出现症状,其中大部分为 6~13天

猴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皮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多在发病后1~3天出现)以及淋巴结肿大,可能还会出现头痛、瘙痒、疲劳、肌肉酸痛、背痛、咽痛、口腔溃疡等。其中,淋巴结肿大是猴痘区别于水痘的特征。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03


哪些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 我国《2023猴痘公众防护指南》指出:

①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的人,包括男男性行为人群。
②接触猴痘患者或猴痘病毒的卫生工作者。

③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 WHO《猴痘接种与免疫暂行指南》将高风险人群按照暴露前和暴露后进行了定义:

    1. 病毒暴露前(指更容易接触到猴痘病毒)的高风险人群包括:
    ①同性恋、双性恋、男男性行为人群或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
    ②接触猴痘的卫生工作者、实验室研究人员(包括研究正痘病毒或接触可能受感染的动物等)、开展正痘病毒诊断测试的临床实验室人员以及猴痘防控应对小组成员;
    ③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2. 病毒暴露后(指接触到猴痘病毒后更容易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在没有穿戴个人防护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了已确诊、可能或疑似猴痘患者的皮肤或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如皮损水泡或脓疱液)或潜在的受污染物质(包括衣服或被褥等)的人群。

04


怀疑患有猴痘时,如何明确诊断?

猴痘确诊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对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进行检测。

05


感染猴痘后的病死率是多少?

基于自 1970 年起的历史疫情数据,WHO《猴痘临床管理与感染防控暂行指南》显示,普通人群感染猴痘的病死率从 0%–11%之间不等,且在幼儿中的病死率更高;相较于分支 II(以前称为西非分支)不到 3%的病死率,分支 I(以前称为中非分支)的毒性更强(1-10%)。
猴痘感染后病死率与感染的病毒分支、所处地区、宿主自身健康状况等有关。2022 年以来流行病例病毒起源于分支 II,病死率约为 0.13%。

06


得了猴痘之后,可能有哪些后遗症?

只有约十分之一的猴痘患者会出现后遗症,最常见的后遗症是面部凹陷疤痕以及视力损伤,也有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严重的神经并发症(脑炎和癫痫)和非特异性神经症状(意识混乱、头痛和肌痛)。但当前相关研究证据较少,对于猴痘所引起的中长期影响尚不清楚。

07


感染猴痘病毒后,如何治疗?

猴痘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以在指定传染病专业机构进行隔离观察、对症支持为主,包括止痛退热、皮疹管理和营养支持等。
  • 我国2022年颁布的《猴痘诊疗指南》中提到,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 WHO颁布的《猴痘临床管理与感染防控暂行指南》建议针对发热和轻度疼痛可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如疼痛难以耐受,可使用曲马多或阿片类药物;对于口腔损伤可使用淡盐水每天进行漱口。应给予猴痘患者足够的营养。

    不要挠抓皮肤,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以避免继发细菌感染。接触皮疹前后用肥皂水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如果皮肤破损,应寻求皮肤专科医生帮助。

08


普通民众如何预防猴痘?

①如怀疑自身患有猴痘,应尽快主动就诊以明确诊断。

②如身边有确诊猴痘病例,应避免与其发生密切接触,直到他们的皮肤损伤结痂脱落,下面形成新的皮肤层。避免共用衣物、生活用品等。
③如意外接触到感染者后,应用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摄图网

④照顾猴痘患者时,应戴好 N95 口罩和防水手套。
⑤此外,应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如啮齿类(如家鼠、松鼠、竹鼠等)、灵长类(如猴子、猩猩等)和有袋类动物(如袋鼠、无尾熊等)等,特别是避免在无防护情况下接触患病动物;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野味。动物肉类需彻底煮熟才可食用。如疑似接触到猴痘病例或动物,应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⑥如需要前往疫区,应关注当地疫情形势,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护知识,注意个人卫生。

现阶段普通人群不需要进行疫苗接种。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亦可预防猴痘。研究显示接种天花疫苗后,可以对猴痘病毒具有较高免疫力,保护力可达 85%。

09


儿童感染猴痘该如何管理?

WHO《猴痘临床管理与感染防控暂行指南》提出母亲和婴儿或幼儿之间可能通过密切接触而发生病毒传播。

因此建议应该密切监测感染猴痘的母亲的新生儿,以识别潜在的先天性或围产期接触或感染,对于是否停止母乳喂养,应在考虑母亲身体状况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基础上进行评估。

针对疑似感染的患儿,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确诊患儿应立即隔离,至皮疹结痂消退。

10


孕妇感染猴痘该如何管理?

对于确诊患有猴痘的妊娠患者,应在防疫人员陪同下前往指定专业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为期 3周的隔离观察和治疗。

同时因病毒可以穿过胎盘,导致胎儿宫内暴露和婴儿先天性感染,因此需要对胎儿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WHO 发布的《猴痘疫苗接种与免疫暂行指南》中指出,尽管与其他人群相比,孕妇在患猴痘后更容易出现疾病加重,但目前仍不建议在孕妇中通过接种疫苗来实现病毒暴露前的预防。

11


HIV患者感染猴痘该如何管理?

有证据表明,免疫缺陷可能会增加 HIV患者感染猴痘的风险,并且会增加重症及病死的风险。来自多国的病例数据表明,男男性行为的猴痘患者中,28%–51%感染了 HIV。

对于已知的 HIV患者若被诊断感染猴痘,应继续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根据需要进行机会性感染预防。对于感染猴痘且新诊断为 HIV的患者,应尽快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END

参考文献:

[1]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央广网

[2]猴痘公众防护指南(2023年版)

[3]猴痘诊疗指南 (2022年版)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monkeypox: interim rapid response guidance, 10 June 2022[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8:1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