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乙肝不要慌,抗病毒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021/07/06 170

引言

据统计,全球共有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超过2.4亿,每年因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导致严重肝脏疾病〔包括乙肝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而死亡的人数超过88万。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因此积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的降低肝硬化和HCC的发病几率,并且最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也带来了乙肝治疗的新希望。

流行病学分析

2014年,中国CDC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与1992年比较,分别下降了96.7%、91.2%和55.1%。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

NAs治疗的适应症

依据血清HBV DNA、ALT水平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同时需结合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动态评估比单次检测更有临床意义(如下图所示)。

汇聚专业医学学术知识,提供线上线下整体解决方案


NAs治疗的治疗过程

通过患者的相关指标基线检测,选择合适患者的NAs类药物治疗。对于初始治疗的患者或是正在应用非首选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中强调了要选择强效低耐药的一线药物,并且要定期检测HBV DNA定量,以便及时发现病毒学突破,并尽早给予挽救治疗。


在患者的服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避免患者自行调整用药剂量、使用方法、漏用药物或自行停药等情况,确保患者已经了解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的风险,提高患者依从性。


在患者服药后,可能会出现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建议在治疗前仔细询问相关病史,以降低风险。对治疗中出现血肌酐、肌酸激酶或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并伴相应临床表现如全身情况变差、肌痛、肌无力、骨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一旦确诊为肾功能不全、肌炎/横纹肌溶解、乳酸酸中毒等,应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同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干预。

NAs治疗过程中的监管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定期监测是为了监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耐药情况和不良反应。


应用NAs类药物的患者:血常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HBV DNA定量和HBV血清学标志物、肝脏硬度值测定等,每3~6个月检测1次;腹部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等(无肝硬化者每6个月1次,肝硬化者每3个月1次);必要时做增强CT或增强MRI以早期发现HCC。

NAs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治疗结束后对停药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的目的:评估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监测疾病进展以及HCC的发生。因此,不论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是否获得应答,在停药后前3个月内应每月检测1次肝脏生物化学指标、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之后每3个月检测1次,1年后每6个月检测1次。无肝硬化的患者需每6个月行1次腹部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检测等,肝硬化患者需每3个月检测1次,必要时做增强CT或增强MRI以早期发现HCC。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12):938-961.

[2] 王瑞,李嘉.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更新要点解读[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21,9(1):1-5.

[3] 贾继东,侯金林,魏来,庄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亮点[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1):21-23.